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4-3:经济重启与语言之争 (第1/2页)
2034年初春,长江以南的工业走廊再次响起机械轰鸣。短短三年之内,中华民国政府完成了对主要城市与交通节点的战後重建,重启了许多在战争期间中断的制造链与能源设施。南京中央政府宣布「经济优先五年计画」,目标简单明确:将中国重新定位为全球制造与金融的中枢。 对外,民国政府大力x1引外资,重新启用原有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资格,并与美、日、欧盟签订新贸易框架;对内,则实施「产业去军事化」与「信贷重分配」政策,将重工与资金资源从军需产业导向民生科技。 江苏、浙江、广东成为三大经济引擎,许多曾被迫迁移的企业家与科技人员纷纷返乡;外国资本重返浦东与深圳,自由贸易港的招牌再度高挂。人民币在东亚贸易T系中的地位回升,民间普遍称这波复兴为「民国经济奇蹟」。 然而,经济高速运转之下,文化与语言的裂痕逐渐显现。 南京政府在宪章颁布後开始推行「国语复正」政策,将1940年代制订之国语以北平音系为主、南京音为辅重新定位为全国唯一官方语言。教育部门要求所有国民学校在五年内完成课纲转换,公共广播与电视亦须以「标准国语」发音。 这引发了南方多省的不满。粤语、闽南语、客语、吴语等地方语言社群认为新政策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